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商发展局网站
首页 > 投资环境 > 自然地理

新疆喀什地区自然地理

时间:2015-06-04 10:37:40 来源:best365体育在线 作者:打印本文

     喀什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端,具有三面环山、一面敞开的独特的地貌条件,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脉,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平原绿洲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其中。地质构造由塔里木地台、天山、昆仑山北槽褶皱带为主的构造单元组成。由于群山环绕、深藏内陆,印度洋的湿润水气难以到达,北冰洋的寒冷气流也较难穿透,造成喀什地区大陆性干旱暖温带气候,植被景观多呈荒漠景观。而山区的水分蓄储给平原绿洲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第一节 地  质

 

    喀什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地跨昆仑山地槽褶皱带及塔里木地台,在地层区划上属塔里木区和昆仑山区。

  

    一、地层特征

  (一)元古界(Pt) 元古代地层分布于境内阿克若达坂、卡拉克列勒河上游等地,由于它们与部分地层呈断裂接触,下限尚未查明。主要岩石有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等,组成该区的结晶基底。

  (二)古生界(Pz) 主要分布在境内西昆仑山地区,位于叶城县以南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广大区域。主要岩性为中—浅变质的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砂岩等,组成本区的盖层。

  (三)中生界(Mz) 在境内天山、昆仑山之间及昆仑山北缘中生界地层有零星分布,其中侏罗系(J)分布最广,为含煤地层。

  (四)新生界(Cz) 主要分布在境内平原区、沙漠区和河流地域,其中冲洪积平原、绿洲等为喀什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主要是由第四纪的砂土、粘土、砂砾等组成。

  1.第三系(E) 境内第三系地层主要形式为砂岩、粉砂岩、砾岩、石膏层、岩盐等。

  2.第四系(Q)

  (1)下更新统(Q1) 分布于境内平原区下部280米以下,岩性为河湖相泥砂质构成。其时的古地理环境为干旱的荒漠平原气候,处于湖泊边缘地带。

  (2)中更新统(Q2) 分布在境内平原区下部180米以下至280米,岩性下段为灰色细砂夹少量亚砂土,上段为灰褐色亚砂土夹少量薄层细砂。

  (3)上更新统(Q3) 广泛分布在境内平原区,岩性下部为灰褐色、灰黄色含砾或砾砂质粗中砂,砂层中有时夹泥质砂砾透镜体及薄层亚粘土,厚度约100米。上部为砂砾石,顶部为灰黄色亚粘土,厚5~8米。其时由于气候进一步变干及河流作用加强,湖泊开始缩小,发育了河流三角洲沉积——喀什噶尔三角洲沉积。

       (4)全新统(Q4)冲积层 分布在河流一级阶地及河床一带,阶地岩性为细砂与亚砂土互层,河床岩性以含砾砂为主,次为中细砂,厚度3米左右。风积层,分布在县城东南,系就地起沙而成,新构造运动使冲洪积平原上升,为沙漠发育提供了物源。其时的古地理环境表现为气候进一步干旱。这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强烈构造运动使南部青藏高原进一步隆起,并隔绝了南来湿润的气流所造成,加之河流沉积作用大大减弱,沉积范围日益缩小,风的作用日益强盛,形成大面积沙漠。

 

    二、构造特征

     喀什地区横跨塔里木地台、西昆仑褶皱系、喀喇昆仑褶皱系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北部平原区、沙漠区及山前低山区的广大地区属塔里木地台——塔里木台坳—西南坳陷—喀什凹陷。叶城县以南至库地以北地区属西昆仑褶皱系——恰尔隆—库尔浪优地槽褶皱带(海西期)。库地以南地区属喀喇昆仑褶皱系——阿克赛钦隆起、河尾滩冒地槽褶皱带(燕山期)。

    构造线以北西—南东向为主。深大断裂十分发育,其中克孜勒陶—库斯拉甫深大断裂为塔里木地台与西昆仑褶皱系的分界,康西瓦深断裂为西昆仑褶皱系与喀喇昆仑褶皱系的分界。

   

     三、岩浆活动

   喀什地区境内地质时期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及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主要分布有海西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喀喇昆仑山主要分布有燕山—印支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等。

 

     第二节 地  貌

  

    喀什地区地域辽阔,地跨塔里木盆地及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区两个大的地貌单元。中部为海拔1 000~1 500米的塔里木盆地西部平原区,东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其余三面环山。北有西南天山前山支脉——柯坪山,西有帕米尔高原,南有昆仑山及喀喇昆仑山脉。境内有世界第二高峰、新疆最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 611米,有著名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 540米。全地区地形总体南西高,北东低,依海拔和相对高差分为平原区、低山区、中高山区和高山区、沙漠区等4个地貌单元。

  一、平原区

  主要是山脉的山麓地带和河流的冲积平原,海拔高度在1 000~1 500米左右,相对高差不会超过几十米。主要分布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库山河流域、叶尔羌河下游地区。这里多为绿洲、水草区,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是主要的居民居住地。

  二、低山区

  海拔在1 500~2 500米之间的山区,相对高差在50~200米之间。主要为西南天山的山前地带。主要分布在喀什市北部及伽师、巴楚县西克尔—三岔口一带,有阿图什山、柯坪山等。

  三、中高山区和高山区

  海拔在2 500~3 000米之间为中高山区,属昆仑山北缘山区。主要分布在泽普、叶城县城以南的阿尔塔什—棋盘一带。这一带北部是塔里木盆地,有大面积黄土覆盖。

  海拔在3 000米以上为高山区,属昆仑山脉及喀喇昆仑山脉主脉,分布在叶城县南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区内地形切割深,水系发育,山势陡峭,多5 000米以上山峰,峰顶常年积雪。

  四、沙漠区

  海拔在1 100米左右,属塔里木盆地中部沙漠区的一部分。主要有两个分布区域。

 (一)布古拉库木沙漠 分布于莎车县以北、喀什市东南。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地面坡降1.3%。

 (二)塔克拉玛干沙漠区 分布在叶城县东北、麦盖提县东部及巴楚县东南部。

  该区分布着波状沙丘,多基沙地和风蚀残丘等地貌景观,很少有植被发育。

 

     第二章 气  候

 

   喀什地区地处北温带、亚欧大陆腹地,距离海洋遥远,加之地貌上呈三面环山、东开口的半闭式盆地地形,故气候干旱少雨,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此外,境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差异明显,从而形成了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

 

    第一节 气候特征

 

 喀什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在太阳辐射、大气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气候,不仅受温带天气系统的影响,而且冰洋气团,以及副热带气团甚至低纬度的天气系统对该地区都有影响。不仅具有西风带特征,而且又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更是有盆地干旱气候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冷暖差异悬殊,温度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大陆性气候特色显著;辐射强,光照丰富。云雨天气较少,由于天山的阻隔使气候不同于北疆;各种灾害性天气较频繁,干旱风沙尤为突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以5日滑动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及20℃为划季标准,≤0℃为冬季,≥20℃为夏季,0℃~20℃为春季,20℃~0℃为秋季。喀什地区四季情况如下:

  一、春 季

  年平均初日2月21日,终日5月31日,100天。其间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天气多变,气温变化大,初春升温快。各种不利天气多,如大风、风沙、浮尘、降温、暴雨、冰雹等。季平均气温14.3℃。

  二、夏 季

  年平均初日6月1日,终日9月6日,98天。其间炎热、酷暑少,光照充足,光热水(主要为河水)同季,酷热致害温度少。适宜各喜温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24.6℃。

  三、秋 季

  年平均初日9月7日,终日11月26日,81天。其间,秋高气爽。降温迅速,气温日差较大,时有低温、早霜冻危害。季平均气温11.7℃。

  四、冬 季

  年平均初日11月27日,终日次年2月20日,88天。其间,晴天多云少雪,风弱多烟尘霾天气,冻害时有发生。季平均气温-3.8℃。

 

       第二节 日  照

   

    喀什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740小时。日照最长年份达3 233.6小时,发生在1963年;日照最短的年份2 390.7小时,发生在1972年。最长最短年相差842.9小时,为正常年的85.9%~116.1%。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63%,最高为73%,最少为54%。作物生长季节3~10月份,平均日照时数为2 097小时,占全年的75%。

 

     第三节 气  温

  

    一、平均气温

    喀什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1.7℃,最高为1956年13.1℃,最低为1974年10.5℃。最高最低年相差2.6℃,为正常年的89.7%~120.0%。

  从50年代至1995年,年平均气温为升高趋势。50年代为11.6℃,60年代为11.7℃,70年代为11.8℃,80年代为11.8℃,上升了0.2℃。1951~1988年,年平均气温序例标准差0.5℃,若以振幅1倍标准差为正常,既变动幅度±0.5℃,5℃为正常。分为三级。其间,偏高年为6年,占15.8%;偏低年有7年,占18.4%;正常年有25年,占65.8%。可见,喀什地区气温在10年中,约有6年正常,2年偏高,2年偏低。

    冬季(12~2月),平均温度为-3.8℃。最高的年份为1978年冬季,为-0.9℃,偏高3.1℃;最低的年份为1974年冬季,为-8.6℃,偏低-4.6℃。最高最低年份变动中度22.5%~215.0%。可见,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很大,是非常不稳定的。冬季气温的序例标准为1.4℃。若以-2.5℃~5.5℃为正常,≥-2.5℃为偏高。≤-5.5℃为偏低,则1951~1988年冬季气温偏高有10年,占26.3%;偏低6年,占15.8%;正常年有22年,占57.9%。

  夏季(6~8月),平均气温为24.6℃,最高年份为1956年达27.0℃,最低年份1987年为23.3℃,最高最低年份变动在94.3%~109.3%。可见,夏季气温是非常稳定的。夏季气温的序例标准差为0.6℃。若以1倍标准差为正常,大于和小于1倍标准差为偏高和偏低,则夏季气温偏高年6年,占15.8%,偏低年10年,占26.3%,正常年有22年,占57.9%,与冬季气温相比,正常年比例相同,偏高与偏低年的比例正好相反。

  

    二、极端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平均为37.4℃,1958年达到40.6℃,1972年仅34.6℃,其变动在正常值的92.5%~107.2%。可见,年极端最高气温也是比较稳定的。极端年最低气温平均为-18.2℃,1958年冬季达-24.4℃,1987年为-11.8℃,其变动在正常值的64.8%~134.1%。可见,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大,属于不稳定型。

  

    三、积 温

  

    (一)大于等于0℃积温 平均值为4 672℃,最多为1956年,达5 201℃,最少为1951年,达4 508℃。最多与最少年差693℃。变动范围在正常值的96.5%~111.3%。属于稳定型。序例标准差为115℃,以1倍标准差为正常,小于或大于1倍标准差分别为偏少年和偏多年。最高年为8年,占21.0%;偏低年有6年,占15.8%,正常年24年,占63.2%。

  

    (二)大于等于10℃积温 平均值为4 237℃。最高为1956年和1973年,达4 609℃,最低为1953年,为3 920℃。最高与最低年差689℃,变动范围正常值的92.5%~108.8%。属稳定型。序例标准差为132℃。偏高年10年,占27.0%;偏低年10年,占27.0%;正常年为17年,占45.9%。

  

    (三)大于等于15℃积温 平均值为3 591℃,最高年为1956年,达4 350℃;最低年为1964年,达2 961℃。最高与最低年差1 389℃,其变动范围在正常值的82.5%~121.1%。序例标准差为242℃,偏高年有8年,占21.6%;偏低年7年,占18.9%;正常年有22年,占9.5%。属基本稳定型。

  

    (四)大于等于20℃积温 平均值为2 491℃。最高年为1956年,达3 925℃;最低年为1974年,仅1 263℃。最高与最低年相差2 662℃。其变动范围在正常值的50.7%~157.6%,年际变化很大,属于极不稳定型。序例标准差为382℃,偏高年有9年,占24.3%;偏低年有6年,占16.2%;正常年有22年,占59.5%。

 

     第四节 降水 蒸发

   

    喀什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1.5毫米。最多为1974年,达146.2毫米;最少为1979年,仅17.3毫米。最多年为最少年的8.5倍,其变动范围在正常年值的26.8%~226.3%,属于极不稳定的类型。

 自50年代至1990年,降水为增加趋势,50年代平均为61.3毫米,60年代为61.4毫米,70年代为65.4毫米,80年代为67.7毫米。

 1951~1988年,年降水序例标准差为22.6毫米,以1倍标准差以内为正常。大于或小于1倍标准为偏多和偏少。偏多年为8年,占21%;偏少年有7年,占18.4%;正常年有23年,占60.5%。

 全年,春夏季降水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其中夏季占36%,春季占34%,冬季占15%,秋季占15%。

 喀什年蒸发量平均为2 487毫米,相当于水蒸发量1 390毫米。农田蒸散量为886毫米,水份供求差为712毫米。

 

     第五节 大风 沙尘暴

   

    大风指瞬间风速大于等于17米/秒或最大风力大于等于8级的风,它是喀什地区春夏季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主要为西北大风,年平均大风日数19.7天。年、月变化亦大,最多年36天,最少年为11天。大风主要集中在4~7月,其中5~6月最多,平均4~5天。春季大风不论是强度还是持续时间都为全年之最。瞬间最大风速达35米/秒。风力12级,持续日数为6天,持续时间最长达15小时。夏季大风多阵性,持续时间短,风力亦不及春季强。

    年平均沙尘暴日数有10天,最多19天,最少4天,沙尘暴常随大风出现。

 

     第六节 霜  冻

   

    霜冻以出现时期分为早霜冻(亦称初霜冻)和晚霜冻(或终霜冻)。早霜冻发生于秋季,晚霜冻则在春季,以成因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及二者皆具的综合霜冻。年际变化大。在重要农事季节,作物生育敏感期出现危害大,对光热水资源的利用有较显著的限制作用。霜冻的另一个特点是因地形地势及下垫面属性等差异大。通常晚霜冻对春季光热水资源利用的限制作用更大于秋季,所以晚霜冻危害大于早霜冻。

 低温冻害,是指作物在生长季里因温度低,热量不足,致使作物生育不适,生长发育温度减缓,成熟推迟或不能成熟,成熟不好或异常的低温使结实器官生理机制受到抑制或破坏而不结实率下降或空粒增加,粒重下降,最终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第七节 物  候

 

  春季,喀什地区的物候现象是冰雪消融,土壤开始解冻,家畜接羔育幼,播种早春作物之际。当冬小麦返青,苜蓿发芽,榆芽开放,杏树开花等现象出现时,农田春灌、春耕、春播可相继进行。本地初春大约在2月底3月上旬,晚春约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

 夏季,天气变热,春播作物变黄成熟,树木生长旺盛时期,农业生产进入夏收夏播等最忙时期。本地初夏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盛夏期为6月中旬到7月底,8月底为夏末。

 秋季,物候特征是气候转凉,大秋作物相继成熟收获,越冬作物开始播种。本地大约在9月下旬至11月中下旬之间。

 冬季,冬小麦停止生长,土壤开始冻结,田间作业基本结束,畜牧转入冬牧场准备过冬。喀什地区多在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之间。

 

     第三章 水  文

 

     第一节 地 表 水

  喀什地区境内有喀什噶尔河与叶尔羌河两大水系,主要河流有10条。

  一、喀什噶尔河水系

  该水系以克孜河为主,由6条发源于西南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河流组成,另有一条布古孜河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流域总面积约6.5×1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5.5×108立方米,上个世纪初还是塔里木河的源流之一,由于中上游灌区的灌溉引用,致使喀什噶尔河在巴楚县以南的河道多年干涸,只有特别的洪水年份河水流入邦克水库和部分洼地。

  (一)克孜勒河 是喀什噶尔河水系中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吉尔吉斯坦境内海拔6 048米的特拉普齐亚峰,由西向东流入中国,河流全长778公里,中国境内河长约600公里。该河流经乌恰、疏附、喀什、疏勒、伽师县,在托克拉克沙漠以北地带消失。

  克孜勒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99×108立方米。

  (二)盖孜河 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公格尔山和慕士塔格峰,径流主要为冰雪消融补给,中、浅山地带在夏秋季有暴雨洪水补给。该河上游为喀拉库里河及木吉河于布伦口一带山间盆地汇合而成。河流全长约374公里,塔什米力克引水枢纽以上集水面积10 140平方公里,河流流经阿克陶、疏附、疏勒和岳普湖四县,消失于岳普湖县东部的沙漠边缘。

  盖孜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26×108立方米。

  (三)库山河 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公格尔山东侧,西与盖孜河、东与艾格孜亚河为邻,由南向北流入灌区,上游有其木干河汇入干流,沙曼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积为2 169平方公里,河流全长约200公里,流经阿克陶、英吉沙、疏勒3县,最后消失于布古拉库木沙漠。

  库山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352×108立方米。

  (四)依格孜牙河 发源于西昆仓山脉的色斯克提和阿克塔克山北麓,河流全长约90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01×108立方米,河水一部分被英吉沙的灌区利用,另一部分在山前戈壁入渗成为地下水。

  (五)恰克马克河 发源于乌恰县境内的图噜噶尔特山南麓,河流全长约180公里,该河出山口后河水大多被阿图什盆地西部的上阿图什乡截流灌溉。在上阿图什乡河道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流入喀什地区的伯什克然木乡,故称为伯什克然木河。

  恰克马克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96×108立方米。

  (六)吐曼河 发源于喀什西北部的栏杆乡克什拉克一带,该处属于克孜河古河道的泉水溢流带,径流为泉水补给,在雨洪季节,吐曼河又汇集明尧勒、木什一带的山前降雨洪水,致使河水猛涨。河流全长约38公里,流向由西向东,在喀什市东南部有少量水经叉道流入克孜勒河,其余大部分流入英吾斯坦乡灌区,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2×108立方米。

  

    二、叶尔羌河水系

  该流域以叶尔羌河为主,由4条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河流组成,流域总面积为9.89×1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5.73×108立方米。

  (一)叶尔羌河 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北麓,上源有克勒青河和塔什库尔干河汇入。干流走向由东南向西北,与克勒青河汇合后呈南北流向,在库鲁克栏干水文站以下接纳了塔什库尔干河后才折向东北。流经叶城、塔什库尔干、阿克陶、莎车、泽普、麦盖提、巴楚7县,最后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入塔里木河,是塔里木河的源流之一。是新疆第三大河流。

  叶尔羌河全长1 16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5.25×108立方米,占全地区总水量的50%以上。在一般年份河水全部被绿洲利用和消耗,无水流入塔里木河,只有丰水年份或大洪水时才有部分河水流入塔里木河。

  (二)提孜那甫河 发源于西昆仑山北麓河流,全长33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8.144×108立方米,河道流经叶城、泽普、莎车,在麦盖提县境内边缘消失。

  (三)乌鲁克河 发源于昆仑山北麓,经叶城县东部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河流全长157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6×108立方米。

  (四)柯克亚河 发源于昆仑山的亚斯波龙,经叶城县中消失于沙漠之中,山区河长约120公里,径流补给为泉水和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7795×108立方米。

 

     第二节 地 下 水

 

     喀什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山丘区和平原区两部分。

  一、山丘区

  山丘区地下水综合补给量,详见下表。

   二、平原区

  地下水补给量利用入渗法补给量为74.34亿立方米,详见下表。

      从平原区6个补给组成部分看,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除山区地下水侧向补给外,绝大部分是平原区的垂直补给。

  喀什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若根据开采程度选用开采系数P=0.6计算,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4.6亿立米,其中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7.3亿立米。至1995年,全地区已开发1亿立方米。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第一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喀什地区土壤按自然性质的特点及形成可分为: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域土、人为土和高山土。根据土壤普查,全地区土壤共分14个土类、28个亚类、29个土属,耕地土壤分为64个土种。

  一、灌淤土

  灌淤土是喀什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的耕作土壤,是长期引洪水灌溉,水中含有的一定量土粒和有机物质随灌溉水而进入农田,逐年淤积,加上每年施入农田中的农家肥,在耕翻、种植条件下,使土层逐渐加厚而形成的。面积为5 662 817亩,占全地区耕作土壤面积的48.84%。

  二、潮 土

  潮土是喀什地区主要的耕作土壤之一,面积为4 152 267.4亩,占耕地土壤的35.81%。潮土是在草甸土、草甸盐土、林灌草甸土和沼泽土等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开垦、改良演变而成的。

  三、水稻土

  喀什地区水稻土是在草甸土、沼泽土基础上,经过长期水耕熟化、栽培水稻而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面积为29 637亩,占耕作土壤面积的0.26%。

  四、草甸土

  喀什地区草甸土面积为12 391 150.3亩,占全地区土地面积的5.65%,是由地下水直接参与,在其上发育草甸植被并产生了一定生物积累过程的半水成土壤。主要成土过程有表层土壤有机质积累和下层土壤季节性氧化还原交替的过程。草甸土分毡化草甸土、林灌草甸土和灌淤草甸土3个亚类。

  五、沼泽土

  喀什地区沼泽土面积为396 061.1亩,占全地区土地面积0.81%,主要成土过程有剖面上部腐植质积累过程、剖面下部的潜育化过程及盐化附加过程。沼泽土分泥炭沼泽土和盐化沼泽土两个亚类。沼泽土在解决排水出路后,可以作为农、林、牧用地。

  六、盐 土

  喀什地区盐土面积为17 312 291.8亩,占全地区面积的7.9%。是在特定的气候、母质、地形、水文和水文地质、植被等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产物。盐土可分为草甸盐土和盐土(既典型盐土)两个亚类。草甸盐土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典型盐土有的地段生长有稀疏的耐盐植被,有的地段地表裸露,没有植被。

  七、棕漠土

  喀什地区棕漠土面积为31 230 844亩,占全地区面积的14.3%,分为4个亚类,是在暖温带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地带性土壤。高等植物作用极弱,常有石膏、易溶盐和碳酸钙积聚。植被稀疏而简单,多属肉汁,深根、耐旱的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类型。棕漠土开垦后,就朝着灌淤熟化方向发展。

  八、风沙土

  喀什地区风沙土面积为41 770 690.2亩,占全地区面积的19.1%。根据风沙土发育程度,划分为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土及灌淤风沙土4个亚类。

  九、栗钙土

  栗钙土是发育在温带半干旱草原带的地带性土壤。喀什地区栗钙土面积为3 793 480.6亩,占全地区面积的1.73%。该土类只有淡栗钙土一个亚类,淡栗钙土和耕种淡栗钙土两个土属。

  十、棕钙土

  棕钙土是境内半荒漠地带性土壤。喀什地区棕钙土面积为4 359 286.7亩,占全地区面积的1.99%。该土类只有棕钙土一个亚类,棕钙土和耕种棕钙土两个土属。

  十一、河谷草甸土

  喀什地区河谷草甸土为分布在高原上的半水成土壤,面积为402 439.2亩,占全地区面积的0.18%。该土类分河谷灌丛草甸土和河谷草甸土两个亚类。

  十二、河谷沼泽土

  喀什地区河谷沼泽土为分布在高原上的水成土壤。面积为332 340亩,占全地区面积的0.15%。

  十三、山地草甸土

  喀什地区山地草甸土面积为24 237 722.4亩,占全地区面积的11.1%。山地草甸土地处高寒区,不宜农用。

  十四、寒漠土

  喀什地区寒漠土面积有52 582 897亩,占全地区面积的24.0%,广泛分布在海拔3 800~5 200米干旱寒冷的高山或亚高山的荒漠地带,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其成土母质有坡积物、洪积物、冰积物和残积物等。

 

     第二节 土壤养分

  

  一、养分概况

    喀什地区土壤养分含量总的状况:一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氮钾丰富,微量元素有的亦缺。二是土壤盐渍化危害面积大。三是土壤板结、物理性状不良。宜耕期短,耕作质量差,地表坷垃大,影响了出苗和根系发育。但供肥性能较好。后劲亦较足。四是土壤质地轻,沙性大,增温快,易耕作,作物易出苗,但由于孔隙大,通透性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保水保肥性能差,发小苗,后劲不足。

  二、养分状况

  (一)土壤有机含量 喀什地区耕地耕层(0~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0.9017%,各县(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不一样。喀什平原地区由于温度高,气候干燥,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分解快,含量普遍偏低,即便是老耕作土壤,熟化程度较高,有机质含量也并不高。有机质含量超过0.90%的有7个县,其中塔什库尔干县为山区,有机质较高为1.71%,巴楚县为1.17%,伽师县为1.11%,疏勒县为0.95%,英吉沙县为0.93%,麦盖提县为0.92%,岳普湖县为0.91%;有机质低于全地区平均值的有叶城、疏勒、莎车、喀什市、泽普等5个县(市),其中叶城最低为0.69%。

  (二)土壤氮素 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喀什地区土壤中氮素“库存”并不丰富。0~20cm全氮含量最高的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0.133%,伽师县为0.079%,巴楚县为0.074%,麦盖提县为0.072%,疏勒县为0.068%,叶城县为0.07%。碱解氮普查结果表明,含量普遍不高。全地区平均为31.3ppm,供氮强度为5.1%。

  (三)土壤磷素 喀什地区土壤全磷含量普遍较高,一般含量为0.045~0.06,比较丰富。速效磷除施肥较多的地方外,含量普遍低。全地区耕地土壤加权平均值为4.2ppm,其中喀什市为8.2ppm,岳普湖县为4.9ppm,疏勒县为4.8ppm,叶城县为4.7ppm,巴楚县、麦盖提县为4.3ppm,莎车县3.7ppm,伽师县为3.6ppm,疏附县为3.0ppm,泽普县为2.9ppm,英吉沙县为2.8ppm,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9.2ppm。全地区耕地有90%以上土壤缺磷。

  (四)土壤钾素 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喀什地区土壤全钾含量为2.0%左右,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34ppm,按县(市)为单位平均含量都在200ppm以上,除个别地块偏低外,都很丰富。

  (五)土壤微量元素 喀什地区主要土壤类型表层(0~20厘米)。微量元素硼平均含量为1.86ppm,含量丰富;锌平均含量为1.38ppm,含量中等;铁平均含量为14.84ppm,含量丰富;锰平均含量为5.17ppm,含量缺乏;铜平均含量为2.62ppm,含量丰富。

 

      第三节 植  被

 

     喀什地区植被属于塔里木荒漠亚地带。平原地带性植被以超旱生的灌木为代表,次为小半灌木与半灌木。可归纳为农田植被、草甸植被、沼泽植被、高山植被、荒漠植被等多种类型。

  一、农田植被

  农田植被由栽培作物、果林及田间杂草所构成。主要分布在境内广大的灌溉绿洲的土壤类型为灌淤土、潮土、水稻上。

  (一)栽培作物 有小麦、玉米、高粱、水稻、棉花、向日葵、红花、胡麻、瓜、苜蓿、草木樨、谷子、糜子、绿豆、黄豆、大麻、芝麻、油菜、茴香、花生、白菜、胡萝卜、恰马古、洋葱、韭菜、西红柿、茄子、辣子、南瓜、葫芦等。

  (二)果树 有杏、梨、桃、苹果、巴旦木、酸梅、樱桃、核桃、葡萄等。

  (三)林木 有新疆杨、白杨、箭杆杨、柳、榆、槐、沙枣、桑、白腊等。

  (四)田间杂草 有芦苇、骆驼刺、苦豆子、车前子、蒲公英、马齿觅、蔓陀萝、胖姑娘、稗草、列当、苦苦菜、苍耳、灰绿藜、狗尾草、蓟草等。

  二、草甸植被

  草甸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内河流三角洲、阶地、河间及扇缘洼地、水库周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矿化度高低不一,生境条件悬殊,组成盐化草甸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也有很大差异。群种主要是各种耐盐的禾草及杂草类,有的在强盐化条件下发生盐生变型。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比较简单,覆盖度一般20%~70%。

  (一)芦苇群系 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盐化草甸,群落的主要特征是:(1)芦苇与耐盐小禾草形成群落,优势种是小獐茅、混生拂子茅、芨芨草、花花柴、疏叶骆驼刺和铃铛刺、白刺、黑刺等灌木。(2)芦苇和耐盐杂草类组成的群落。以芦苇为主,混生甘草、野麻、疏叶骆驼刺等。(3)在干燥且盐渍化强烈的生境上,芦苇丛中仅混有稀少的疏叶骆驼刺、野麻、甘草,除此尚有柽柳和盐穗木。(4)在潮湿的盐化草甸土、草甸盐土上,以矮型铁杆芦苇为主,匍匐丛生,茎叶坚硬,呈灰绿色。群落或稀或密,混生疏叶骆驼刺、海乳草、碱蓬等。据草原普查,芦苇群系的组合一般是芦苇+拂子茅、芦苇+甘草、芦苇+骆驼刺、芦苇+獐茅、芦苇+花花柴、芦苇+狗牙根。

  (二)獐毛群系 獐毛是典型的小禾草盐生草甸植被,与其他小杂草类组成群落。这些小杂草类主要是盐生车前、蒲公英、碱蓬等;有的则与狗牙根、矮生芦苇组成群落。随着盐渍化的加强,群落中出现柽柳、盐节木、盐爪爪等典型盐生植物。

  (三)芨芨草群系 多分布在土壤盐渍化较弱,地下水供应充足的盐化草甸土上,混生稀少的小獐茅、芦苇、萎陵菜等,个别情况下还有较多的铃铛刺、柽柳等灌木。

  (四)其他 草甸植被另一种典型类型则为胡杨(灰杨)—低地草甸、灌丛—低地草甸、沙枣—低地草甸。(1)胡杨(灰杨)—低地草甸类:灰杨—芦苇,伴生柽柳、甘草、骆驼刺,郁闭度0.1%~0.2%,总盖度35%~50%;胡杨—柽柳—杂草,郁闭度19%,柽柳分盖度6%,总盖度2%;灰杨—骆驼刺+大花野麻,并伴生芦苇、甘草,郁闭度20%~25%,骆驼刺分盖度14%,总盖度11%;灰杨—柽柳—花花柴;灰杨—柽柳—骆驼刺。(2)灌丛—低地草甸类:柽柳—骆驼刺+盐穗木,伴生碱蓬、花花柴、盐爪爪、甘草、黑刺等,总盖度25%~45%;柽柳—甘草+骆驼刺,伴生黑刺、芦苇、铃铛刺、獐茅等,总盖度24%~35%;柽柳—骆驼刺,伴生芦苇、大花野麻、盐穗木、盐角草、花花柴、雅葱等,总盖度15%~40%;柽柳—大花野麻+甘草,伴生骆驼刺、黑刺、芦苇、花花柴、苦豆子,总盖度35%~55%;柽柳—花花柴+大花野麻,伴生甘草、骆驼刺、黑刺、碱蓬等,除此尚有零星灰杨、胡杨的分布,总盖度30%~35%;柽柳—盐穗木,伴生碱蓬、骆驼刺、黑刺、芦苇等,总盖度35%左右。(3)沙枣—低地草甸:沙枣—小芦苇,伴生狗牙根、菊苣,总盖度80%~90%;沙枣—芦苇+狗牙根,伴生雅葱、蒲公英、苦苦菜,总盖度35%。

  三、沼泽植被

  境内沼泽植被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积水洼地、扇缘潜水地、河漫滩。土壤类型为沼泽土。建群植物是高大的禾草、香蒲和莎草科植物,生长茂密。本区主要类型如下。

  (一)小芦苇+牛毛毡+荆三棱+香蒲 伴生水麦冬、海乳草,总盖度50%。

  (二)小芦苇+海乳草 伴生牛毛毡、雅葱、苦苣菜、百脉根、盐角草,总盖度85%~90%。

  (三)牛毛毡+荆三棱 伴生芦苇、海乳草、狗牙根、雅葱、百脉根、苦苣菜、獐茅、骆驼刺等。牛毛毡分盖度60%。荆三棱分盖度35%。

  (四)香蒲 伴生芦苇、荆三棱、长芒棒头草,总盖度30%~40%。

  

    四、荒漠植被

  境内荒漠植被主要有超旱生的灌木构成,分布在山前洪积扇、低山丘陵、洪积平原等。土壤类型为棕漠土。属于地带性的植被类型。本区主要类型如下。

  (一)币果碱蓬群系 主要植被有币果碱蓬、猪毛菜、骆驼刺、蒿,总盖度仅1%~2%。

  (二)骆驼芒群系 主要植被有骆驼蓬、骆驼蹄劳、盐爪爪、盐穗木、无枝雅葱、无叶假木贼等,总盖5%左右。

  (三)无叶假木贼群系 主要植被有假木贼、白刺、喀什琵琶柴等,总盖度5%左右。

  (四)叉枝雅葱群系 主要植被有叉枝雅葱、骆驼蹄蒡等,总盖度不足5%。

  五、山地植被

  高山植被主要分布在帕米尔高原及西昆仑山山地。土壤类型为棕漠土、棕钙土和栗钙土。植被类型既有荒漠植被,又有荒漠草原、草原荒漠植被。植被的垂直带简单,带状分界不明显。

  (一)帕米尔高原区 海拔3 000~3 300米荒漠植被主要由垫形小半灌木所组成,以稀疏的帕米尔麻黄、粉花蒿、黄茂、萎陵菜等为主。海拔3 300米以上出现草原化荒漠。组成种类除了上述麻黄和蒿类植物外,还有沙生针茅、狭叶状苔草、蓖形冰草、棘豆等。海拔3 600~3 900米分布着主要由匐生优若黎形成的垫形小半灌木荒漠。海拔3 900~4 700米为高寒荒漠。种类组成主要是藏亚菊、粉花蒿、沙生针茅、狐茅、高寒棘豆、萎陵菜、高寒刺叽松、锦鸡儿、扁芒菊、四蕊梅、草地早熟禾等。海拔4 700米以上,则生长稀生四蕊梅、雪报春、帕米尔雪莲等雪山适冰雪植物。

  (二)西昆仑山区 海拔2 200~3 000米,以喀什蒿为主,伴生针茅、木地肤。海拔3 000~3 400米,以喀什蒿+针茅为主,伴生驼绒黎、银穗草、羊茅、木地肤、小锦鸡儿。海拔3 400~4 000米,一种是以冷蒿+羊茅为主,伴生火绒草、马蔺、银穗草;另一种则为羊茅+冷蒿+银穗草为主,伴生马蔺、喀什蒿。海拔4 000米以上,以校狐茅+银穗草为主,伴生冷蒿、羊茅,均属荒漠草原、草原荒漠两大类型。

 

    第五章 矿藏 野生动植物

  

    第一节 矿  藏

  喀什地区已经发现黑色、有色、贵重金属、化工、建材资源的云母、水晶、铬、磷、硫、煤、宝玉石、铁、铜、锌、贵晶石、冰洲石、磷灰石、石监、粘土、石灰石、石膏、天然气、金刚石、花岗岩、白云石、大理石、石棉等金属、非金属矿产24种。大致分布:花岗伟晶岩型的白云母矿及稀有金属矿产发育在西昆仑中央隆起带;矽卡岩型、热液型的铁、铜、铅、锌及伟晶岩型、热液型水晶矿主要发育在南、北昆仑褶皱带;铁克里力克断块和柯坪断块内发育有热液型有色金属以及重晶石、莹石、冰洲石、磷灰石、石盐矿等;煤、粘土、白云石、石灰石、石膏多产在塔里木地台西南坳陷内;喀什凹陷、叶城凹陷、麦盖提斜坡有石油及天然气;巴楚隆起产金刚石。

  一、煤 炭

  喀什地区煤炭分布较多,有煤矿产地22处,煤矿远景储量4 023万吨。其中,反修煤矿储量1 197.72万吨,英吉沙县煤矿(沙色特克煤矿)储量480.0万吨,莎车县喀拉吐孜煤矿储量2 345万吨。

  二、铁 矿

  喀什地区有铁矿点5处,含铁量为22%~46%左右,部分矿点可达50%~60%,并伴生有钒、钛、铜、铅。

  (一)钛磁铁矿 有矿点2处,钒、钛磁矿位于巴楚县瓦吉里塔格。矿石富铁含量为20%~44.99%,贫铁含量为15%~19.99%,二氧化钛的含量为5.3%,五氧化二钒的含量为0.14%。铁矿石地质储量为1亿吨,二氧化钛的地质储量为600万吨,五氧化二钒的储量为13万吨。

  (二)铜磁铁矿 位于叶城县库地,探得铁矿石量C1+C2级为17.47万吨,铜矿石量为1.74万吨,铜金属量为476.7万吨,新疆地质局科委复查批准为C2级储量。

  (三)塔合曼铁矿 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合曼乡西南20公里的呼朗库尔沟中。地表检查,铁的含量为38.4%~58.19%,新疆地矿局科委批准C1+C2储量为52.4万吨。

  (四)康达尔达坂磁铁矿 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东南康达尔达坂附近拉衣拉克以西支沟中,地质调查有4个独立的矿体,铁的含量为20.14%~65.73%,平均为46.9%,锌的含量为0.01%~23.02%,平均1.5%,地表露头铁矿石储量为106万吨,金属锌为1.5万吨。

  (五)黑黑孜站干铁矿 该矿位于新藏公路301公里处,矿区内铁的平均含量为31.8%,储量为607.4万吨。

  三、稀有金属矿藏

  (一)叶城县尤仑踏卡特铅锌矿 位于叶城县棋盘村西南40公里处。矿体呈透镜状,长约45米,宽10米,金属锌22.5吨,金属铅22.5吨。

  (二)镍矿 矿点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科岗村南1.2公里处,大小矿体39个,矿石类型为致密块状和浸染状,镍的含量为0.11%~0.32%,平均C23%,金属矿物主要是铬铁矿、铬央晶石、磁铁矿等,非金属矿的是蛇纹石、滑石、透闪石等,地质储量为552万吨。

  (三)钨矿 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明铁盖沟边防某部的北山坡上。地表品位较富,但含量甚少。

  (四)三素铍矿 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南,直距150公里,交通不便。C2级储量为13.73吨。

  (五)稀土金属矿点 位于巴楚县瓦吉里塔格。矿体是碳酸盐脉性产出与磷灰石共生,单矿稀土总量为0.3%~2%,最高达5.43%,Nb2O3为0.057%,综合利用有一定价值。

  四、化工原料矿

  (一)黄铁矿 主要分布于叶城县,有产地两处。一处位于叶城县西南阿拉卡塔格,直距110公里,矿区内露头20多个,断续长约一公里,矿石类型主要为浸染状,主要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次生矿物为黄铜矿、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等。黄铁矿石储量为27万吨,硫为6万吨,金属铜为432吨。另一处位于叶城县南直距178公里。矿区内有5个矿体,其中3号矿体为主矿体,矿石类型为致密状和浸染状两种,前者主要是黄铁矿,后者除黄铁矿外,还有闪锌矿。矿石中硫的平均品位为26.35%,黄铁矿C2级储量为3.7万吨。

  (二)自然硫矿 一处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热士坎,离县城东南直距128公里处。自然硫位于石膏层中,尤以石膏层上部为富,矿体厚2~3米,断续矿化长2公里,自估品位10%~15%,富者>20%,硫矿石的储量>10万吨。另一处位于叶城县新藏公路叶尔羌河南岸的艾豆克沙拉提处。硫矿体产于石英斑岩和厚层石灰岩之间,呈透镜状,目估品位5%~15%,最佳者为30%~40%,硫矿石的储量为1万吨左右。

  (三)磷矿 有3处矿点。第一处是巴楚县五道班北含磷砂岩,位于乌喀公路西克尔东41公里,矿体分两层,下矿层呈层状,较稳定,延长五公里,厚1~1.5米,五氧化二磷含量一般为1%,有效磷0.5%~0.8%,上矿层呈透镜状,沿走向不稳定,长250米,厚0.15~0.47米,五氧化二磷4.44%~9.98%,有效磷为2%,上矿层估算地质储量为37万吨,下矿层为4 000吨。第二处是巴楚瓦吉里塔格磷矿,位于巴楚县城东南,直距45公里的叶尔羌河南岸的瓦吉里塔格。矿区内发现大小矿体40个,一般长10~60米,最长102~135米,厚1~10米不等。矿体形态为脉状,透镜状,扁豆状,矿石类型钙磷酸岩型,其品位一般3.2%~3.76%,最贫0.05%,最富14.49%,计算C级矿石量为114.65万吨。第三处是西克尔含磷砂岩,该矿位于西克尔旅社北东,直距7公里,含磷砂岩呈层状,沿走向比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厚0.60~1.43米,平均厚度1.13米,将含磷矿石中有效磷(P2O5)大于0.8%,厚度0.5米的地段估算储量为60万吨。

  (四)蛇纹岩矿 该矿位于莎车县西南120公里处。蛇纹石以纤维蛇纹石为主,次为叶蛇纹石及胶蛇纹石,蛇纹石中氧化镁含量31.05%~46.92%,平均含量为37%,二氧化钛的含量为29.27%~46.92%,平均为37%,已达到钙镁磷肥的工业要求,储量24亿吨以上。

  (五)石盐 有产地2处。第一处是疏附县塔什米力克岩盐矿,位于疏附县西南直距38公里处。矿区内有两层矿,第一层出露长度600米,宽约300米,平均厚720米,第二层矿长670米,宽15~200米,可见厚度大于4米。主要由石盐、砾石、石膏、硬石膏,白云母组成,氯化钠的含量一般为65%,为Ⅱ级品,但含碘低需提纯,矿石量经计算第一层地质储量264万吨,氯化钠的地质储量为170.9万吨。第二处是巴楚县吐孜塔格盐矿,位于巴楚县城南直距45公里的瓦吉里塔格山东侧。为淋滤状充填岩层,厚1~3米,南北断续长约5公里,东西宽200~800米,主要矿石矿物为石盐,石盐脉宽0.5~16厘米,一般为2~5厘米,砂岩碎块大小不等,大者20~30厘米,小者几毫米,碎屑物含量为40%~70%,石盐含量为35%~60%,平均40%,相当于Ⅲ级品,纯石盐地质储量为30万吨。

  五、建材及其非金属矿

  (一)白云母矿 有产地3处。第一处是叶城县三素白云母矿。位于叶城县西南直距150公里,属花岗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工业白云母地质储量为700吨,云母含矿率最贫为5.65公斤/立方米,一般为20.2795公斤/立方米,最富达170.37公斤/立方米。第二处是瓦卡白云母矿,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东20~40公里处,属花岗伟晶岩型云母矿。曾对13条含白云母伟晶岩脉进行检查,其中4条脉地质储量为10吨,矿化不均匀,一般生料云母矿率30~40公斤/立方米,最富可达100公斤/立方米。矿脉规模小,适于露天开采。第三处是热士坎白云母矿,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东南直距120公里,属花岗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含矿伟晶岩脉6条,其中5条有白云母矿片,其中有工业价值的2条脉,目估生料云母含矿率为50公斤/立方米,及150公斤/立方米,求得地质储量202吨。

  (二)石棉矿 位于莎车县柯岗布拉卡克沟,离县城西南直距120公里,矿床类型属超基性岩型纤维蛇纹石棉,石棉矿天然露头呈不规则的椭园状,长轴近南北向,长190米,宽32~123,石棉纤维一般长0.7~6.0毫米,少部分长12~16毫米,矿体中主要是Ⅴ、Ⅵ、Ⅶ级石棉,C2级储量为41 067吨,地质储量为23 666吨。

  (三)水晶矿 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南皮尔处,直距97公里。矿床类型属中低温热浓石黄脉型水晶矿,脉体简单,一般长1~5米,最长15米,厚一般0.05~0.3米,最厚0.8米,晶体对经一般为1.5~4厘米,长5~8厘米。

  (四)宝玉石矿 有5处矿产。第一处是大同软玉矿(塔什巴扎软玉矿),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东80公里,矿床类型为接触石交代型软玉矿。矿区内有9个矿体,长1.4~18米不等,厚0.1~0.6米不等。矿石主要为青玉,有一部分为青白玉,推算地质储量1 382.78吨,已开采出近2 000吨。第二处是密尔岱软玉矿,位于叶城县境内汗亚依拉克沟西4 358高地附近干沟的山坡上。该矿从清朝就开采至今仍在开采,长约115米,宽3~5米,采最深的矿洞达30米,青玉多,青白玉少。已采数千吨,现储量不清。第三处是血亚诺特软玉矿,位于雀普河支流血亚诺特沟以北叉沟头,交通困难,青玉矿厚度0.7~3.6米,长37米,厚度0.5~3.2米为青玉。计算资料看已开采出2 000余吨,目前仍有开采效益。第四处是要龙软玉矿,位于叶城县哈拉斯坦河与西合休河交汇处以南一公里处。有3个矿脉,有青玉、青白玉,过去曾采过几千吨之多,目前仍在开采。第五处是东陵玉矿,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同乡7公里处,有青色东陵玉,有两条脉,一号脉长5米,厚度为2米,2号脉长3.5米,厚度0.1~0.4米。

  (五)金刚石矿 该矿位于巴楚县瓦吉里塔格,有金伯利岩筒8个,岩脉34条,集中带状分布,带长3~4公里,宽数百米的范围内。规格大者为180×100平方米,小者为10×10平方米,岩脉长者达1 200米,宽1.6~2.2米,短者为长10米,宽1.5米。金刚石晶形有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

  (六)石灰岩矿 主要产地有5处。

  1.巴楚县永安坝石灰岩矿 位于巴楚县城东50公里处。属浅海粗沉积类型石灰岩矿床。有三层矿,I矿层长750米,厚11米;II矿层长600米,厚度5~12米;III矿层长120米,厚6.5米。石灰岩矿层质量好,均为一级品,估算三层矿的上山储量约220万吨,矿层断续延伸数千公里,储量很大。

  2.阿尔塔什石灰岩矿 位于莎车县西南直距约82.5公里处。交通方便,矿床类型是浅海粗沉积石灰岩矿床,厚层长约1 000米,最厚100米,最深76米。矿石为I级硅酸水泥原料,矿石储量C2级1 026.47万吨,地质储量968.73万吨。

  3.棋盘石灰岩矿 位于叶城县西南直距65公里处,行政区划属棋盘乡管辖,交通方便,矿床类型为浅海粗沉积型石灰岩矿床,矿层在矿区内出露长1500米,厚80米,次要矿层出露长1 200米,厚240米,该地矿石质量好,为冶金溶剂,主矿层的地质储量为6 000万吨。

  4.乌帕尔石膏石灰岩矿 位于疏附县西南直距32公里处乌帕尔乡境内,交通方便,矿床类型泻湖沉积型石膏矿床,石膏矿层长600米,有四层矿,其厚16~60米不等,矿层平均总厚101米,地质储量2 400万吨。灰岩呈透镜状,矿石为深灰色,主要矿物为方解石,估算地质储量为16万吨。

  5.喀拉吐孜石灰岩矿 位于莎车县西南直距100公里处,行政区划属霍什拉甫乡管辖,交通方便。矿床类型为浅海粗沉积石灰岩矿床,矿层呈北西—南东向延伸长达20余公里,厚70~80米,平均厚度达75米,矿石类型致密块状,结构均一,节理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符合硅酸盐水泥Ⅰ、Ⅱ级品工业要求,估算地质储量为5 000万吨以上。石灰岩之上有古新流石膏层,矿层稳定,延长10公里,宽300米,矿石主要为致密状雪花石膏,质量较好,可做水泥缓凝剂,普通建筑模型及硫酸铵等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估算地质储量达2亿吨以上。

  (七)石膏矿 主要有产地4处。

 1.阿尔塔什石膏矿 位于莎车县西南直距77公里处,属霍什拉甫乡管辖。矿床类型属泻湖粗沉积型石膏矿床。矿床长2公里,宽0.5~0.7公里范围内石膏层平均厚度达366.5米,矿为灰白色,主要由硬石膏及少量纤维状石膏组成。矿石品级为Ⅱ级品,估算地质储量为5亿吨以上。

  2.棋盘石膏矿 位于叶城县西南直距65公里处,属棋盘乡境内,交通方便。矿床类型属泻湖粗沉积型石膏矿床。矿层出露630米,厚150米。矿石白色,由纤维石膏及少量石膏组成,矿石质量为Ⅰ级品,估算地质储量为3 000万吨。

  3.祖巴西石膏矿 位于英吉沙县南直距26公里处。行政区划属托普鲁克乡管辖。矿床类型属泻湖粗沉积型石膏矿床。长轴225米。矿石白色,主要由纤维状石膏和硬石膏组成,矿石品级为Ⅰ级品,估算地质储量为124万吨。

  4.塔什米里克石膏矿 位于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5公里处,矿石质量品级为Ⅰ级品,估算地质储量58万吨。

  (八)大理石矿 位于叶城县阿克科鲁姆既县城西南直距100公里处,分布于新藏公路两侧,交通方便。矿床类型属区域变质大理岩矿床,出露面积46平方公里,厚度达600米,矿石白色块状,按二平方公里出露面积计算,出露高度100米,约有2亿立方米储量。

  (九)其他 在喀什地区境内还有不少矿点,储藏有铀、钍、锌、铅等矿藏,因储藏量少,交通困难,地质部门尚未调查。

  

    第二节 野生动植物

 

 喀什地区由于地域辽阔复杂、有高山,沙漠戈壁、绿洲和水域等,加之垦殖开发历史悠久,生物资源丰富。

  一、野生植物

  喀什地区野生植物资源有52个科、123个属、501个种。其中,纤维植物有罗布麻、香蒲和建筑造纸用的芦苇;药用植物有雪莲、紫草、党参、蒲公英、沙参、车前、列当、青兰、手掌参、独活、羌活、黄芪、肉丛蓉、锁阳、甘草、柏杞等。罗布麻、甘草、沙棘等面积有3 000万亩。

  二、野生动物

  喀什地区境内野生动物有盘羊、北山羊、藏羚羊、雪豹、狼、熊、雪鸡、旱獭、黄羊、野猪、狐狸、草兔等。其中,国家一类野生保护动物有雪豹;二类保护动物有猞猁、盘羊、北山羊、岩羊;三类保护动物有、赤狐、旱獭、棕熊、雪兔、雪鸡等。另外,还有白鹳、黑鹳,大小天鹅、雪鸱等20余种珍贵鸟类。80年代后期,流入地区的人员激增,盗伐滥伐林木,乱挖药材,捕杀野生动物等案件时有发生。至1990年,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大约有雪豹60~80只,呈下降趋势;在北山羊集中繁殖地,由于牧民无限制地猎杀,北山羊只剩下400~500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洪  水

     喀什地区有10条主要河流,多水年年径流量6亿立方米以上的有5条,即叶尔羌河(64.5亿立方米)、克孜勒河(20.2亿立方米)、盖孜河(9.85亿立方米)、提孜那甫河(7.7亿立方米)、库山河(6.36亿立方米)。夏季(6~9月),5条河水量占年总水量55%~75%,约70亿立方米,丰水年夏季水量达108.9亿立方米。5条河日平均流量总计在1 300立方米/秒以下者为正常浇灌期,超过1 800立方米/秒时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局部洪水灾害,超过2 500立方米/秒时将会发生较大程度的洪水灾害。

    叶尔羌河是喀什地区的第一条大河,丰水年年径流量达95.2亿立方米。夏季洪水多达70.89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年径流量超过70亿立方米的有12年,一般说叶尔羌河洪峰流量超过1 000立方米/秒以上持续时间达7日就会发生洪灾,淹没庄稼、冲毁河岸、闸坝堤防、引水龙口。由于国家财力的制约,无力在近期内修建大型调节水库消减洪峰,故尚不能彻底治理洪灾。

 喀什地区洪水一般灾害的经济损失约在1 600万元左右,中度灾害经济损失约在3 500万元左右,严重灾害经济损失约在5 000万元以上。一般灾害时,各防洪点段、闸坝、引水龙口日投入防洪抢险劳力约2万人左右;中度灾害时,日投入防洪抢险劳力约5万人左右;严重灾害时投入劳力约10万人。

  其余河流洪峰虽小于叶尔羌河,但成灾成度随各河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以及洪峰持续天数而异。据文献记载的境内较大水灾如下。

  (1)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叶尔羌河发生特大洪灾,据查找河水痕迹估算洪峰在10 000立方米/秒以上,一夜之间毁灭了莎车的第三座古城堡——库勒城。

  (2)清嘉庆九年(1804年),具奏叶尔羌河所属东路各军台被淹浸。

  (3)清光绪六年(1880年9月),叶尔羌河发大洪,据喀什水文站调查痕迹估算,洪峰达9 140立方米/秒。

  (4)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上年莎车州发水成灾,冲地4385亩,应片粮草一律豁除。

  (5)民国31年(1942年)8月11日,提孜那甫河大水陡涨冲坏,麦盖提县铁米列克庄、塔瓦克斯克庄、阿孜坤庄、亥马坤庄、伯拉克其村等房屋51间、瓜地11亩、胡麻地56亩、棉花地403亩、玉米地502亩,均被水冲灾,房屋所存无几,各种青苗连根冲去,毫无收成。

  (6)民国38年(1949年)8月10日,英吉沙县山区山洪暴发,民众受灾甚重,冲坏耕地6 046亩,损失粮食192石8斗7升5合,死亡5人,冲毁房屋150座,冲走牛408头、羊17 500只、马6匹、驼13峰。

  (7)1950年4月25日,5月4~6日连降暴雨,喀什地区沿山麓地带发生山洪,冲毁英吉沙县铁委子渠数处,冲毁耕地500余亩、房屋30余间,冲毁莎车县西岸大渠首段二处,喀什至和田、喀什至阿克苏公路多处亦被冲毁。

  (8)1952年7月下旬,喀什市附近降雨两三天,克孜勒河产生洪水,部份洪水由木什乡决口流入吐曼河。据北大桥调查最大洪峰流量有394立方米/秒,历时约3~7天,洪水已上河堤,喀什市环城公路、北大桥及下游河边房屋被冲毁,下游伽师县境的贝拉木、布哈拉、交衣提防均被冲垮。同时,莎车专区亦因大雨引发山洪,淹没农田6 900多亩。

  (9)1956年7月,叶尔羌河发生较大融雪洪水,喀群水文站实测量大洪峰流量为1 280立方米/秒,历时十余天。莎车冲走羊200余只、牛3头,淹死30余人,有十几名在河滩拾柴的农民被洪水围困在河心的沙洲上,数日后才脱险。

  (10)1959年8月29日,叶尔羌河突发洪峰,流量为2 460立方米/秒,莎车被洪水冲毁耕地4 473亩,冲走羊101只,房32间,淹死1人。

  (11)1960年4月25日下午3时到6时,克孜勒河上游山区卡甫卡山口附近降暴雨。降雨前,下大量冰雹,各地积雹达0.25~0.30米厚,冰雹直径大者在5~6毫米之间。暴雨量约50毫米,地表径流汇集成山洪并夹带大量泥石下泄,冲毁截洪堤及过洪渡槽,淤塞引水渠,造成喀什三级电站停电5天,阿瓦提灌区32万亩耕地停止灌溉9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2)1961年9月3日,叶尔羌河发生突发大洪峰(溃坝型),喀群水文站洪峰流量达6 270立方米/秒,莎车县被洪水淹没农作物10 841亩,其中被毁绝收的达6 610亩,冲毁6座较大引水龙口,冲走小麦5.2万斤、渡船13只、羊117只、驴32头,冲毁房屋124间,淹死7人(因渡船冲翻44人落水,7人死亡),43名救援人员失踪。大水涌进渠道毁坏灌区内部各类大小水利设施累计达157座。洪水过后半个月,灌区才恢复引水灌溉,农作物普遍受旱减产,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万元。

  (13)1973年7月20日,叶尔羌河融雪洪峰流量喀群水文站达2 220立方米/秒,莎车县被洪水冲毁淹没耕地4 366亩、果园121亩,冲走3个小队的马圈,冲毁371间房屋、各种林木4.5万余株。

  (14)1987年6月1日,克孜勒河山区猛降暴雨,卡拉贝利水文站洪峰流量达520立方米/秒,超过防洪抢险流量(400立方米/秒)的30%。凶猛的洪水顺河而下,冲毁天兰维其克渠道、苏呼托克拉克坝、克曼闸、英阿瓦提坝等工程,造成伽师县夏普吐勒、英买里等乡和哈里胡农场、县种子场引水渠断流11天,30万亩作物受旱,6个乡两个场人畜饮水困难,经济损失达530万元。

  (15)1987年6月4日,英吉沙县山区猛降雨1小时之久,雨量达100毫米,铁热克其克阿克孜一带山洪汇集,奔泻而下,冲坏乌恰、艾古斯、苏盖特、托普鲁克4乡农田6 631亩、道路55.8公里、闸口126个、桥涵194个,倒塌房屋1 353间,受灾农户共553户,损失粮食5.7万斤、化肥5.2吨,以及大量生活用品,经济损失达550万元。

 

     第二节 干  旱

 

    干旱是喀什地区气候的重要特征,其干燥度为14.4,蒸(发)降(水)比为22∶7,属永久性干旱气候。

 境内农业用水主要依附山区降水来补充的河水。但由于水流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常呈现“春旱夏洪”形势,甚至夏季也发生旱情,给农牧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严重危及冬麦生长的需水供水,影响棉花等作物的春播及前期生长,影响复播工作的进展及秋粮生长。

 

     第三节 大  风

 

   1966年5月10日,麦盖提县刮了近10个小时的大风。最大风力达8级,晚上又遭霜冻。致使棉花受灾,造成损失。

  1966年5月10日下午3点到夜间,英吉沙县刮了半天的10级以上的西北大风。瞬间最大风速达40米/秒,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全县棉花受灾面积达6 539亩,玉米受灾2 057亩。

  1966年5月10日,莎车县十一公社刮了24小时大风,风力达10级以上,致使12 440亩棉田受灾,毁种达9 727亩,占播种面积的49%。

  1978年5月26日,出现全地区性大风,平均最大28米/秒,持续5小时。其中偏南的莎车、泽普、叶城,瞬间最大风速达32米/秒。莎车县棉花受灾32 500亩,玉米受灾3万亩,改种7 112亩;小麦受灾23 000亩,干枯10 750亩,改种3 400亩;刮倒树木8 500棵。叶城县受灾面积达52.2万亩,占总面积的84.8%,小麦减产两成,水果减产40%,刮倒树木1.8万棵。

  1980年5月15日,喀什地区莎车、疏勒、英吉沙、巴楚、阿克陶县和农三师四十一、四十二团场等地先后遭到狂风,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60多万亩,损失严重。

  1981年5月20~22日,英吉沙县受到一场大风的侵袭,白天6~7级、夜间8级大风持续刮了37个小时,给农作物造成了很大危害,总受灾面积为3万余亩。

  1983年4月22日,9级狂风袭击了英吉沙、岳普湖、麦盖提、莎车、伽师、疏勒、疏附等7个县,持续了4个小时。次日晨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1.2℃。地温下降至零下5.7℃,使农作物遭受到巨大损失。据统计,受灾棉田有6.8万亩,小麦、玉米等作物5.8万亩,一部分牲畜死亡,一些房屋倒塌。

  1986年5月14~22日,全地区刮大风,农作物受灾面积达78万亩,其中棉花40余万亩,作物死亡面积占受灾面积的30%;牲畜死亡14 800头,倒塌房屋373间;全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1 900多万元。

  1988年5月18~19日,喀什市、莎车等地出现8~9级大风,其余各地出现5~6级大风。大风使喀什附近县(市)棉花、蔬菜、果树幼果受到危害。叶缘部分出现卷曲青干撕裂,幼株茎部皮层受伤,受伤10%以下。

  1989年5月24~26日,地区各地普遍出现了大风天气,且持续3天,普遍风力6~7级。喀什及附近县(疏附、疏勒,岳普湖、麦盖提、英吉沙)最大风力8~9级。24日,喀什瞬时风速23米/秒。25日,20米/秒。26日,22米/秒。24日,岳普湖25米/秒。境内棉花、小麦、油料及各类瓜果、蔬菜等都受到严重危害,部分被吹干致死,毁种改种树株、房屋被刮倒、牲畜死亡等,农村损失达数百万元。同年6月3日,叶城县又出现大风,最大风力9级,瞬间风速22米/秒,持续时间约3小时。

 

     第四节 雪灾 霜冻

 

     1955年4月,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雪封山,各乡的畜牧业合作社饲料将尽,南疆军区部队拨出7万公斤饲料予以救济。

 1958年12月13日至1962年1月2日的4年中,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降大雪,冬季牧场积雪厚度都在50厘米以上,每次都造成了万头(只)以上牲畜的死亡。

 1971年8月12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初霜冻,使塔什库尔干乡的粮食减产23%,提孜那甫乡的粮食减产21%。

 1976年2月中下旬,喀什地区发生了一场近百年罕见的雪灾,积雪厚度达46~20厘米。据不完全统计,有52个公社倒塌房屋1 696间,伤6人、死8人,倒塌牲畜圈797间、库房98处,死亡牲畜4 152头,损失粮食5.2万公斤,小麦受灾面积达75万亩。

  1978年3月中旬,喀什地区阿克陶、叶城、莎车等县的部分社队连续下雪7~8天,最长达15天,积雪厚度达1米多,一般50~60厘米,给牲畜度春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

  1983年3月中旬,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连降十多年未见的大雪,平均积雪厚度30厘米,有些地方达1米以上。

  1986年1月3~10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严寒天气。日平均气温零下30℃以下,比历史同期的平均气温降20度。

  1987年11月24~27日,喀什地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寒潮天气,降温22℃。日最大降温率达10.3%,最低降温达-11.1℃。这次寒潮入侵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不便。

  1989年4月20日晨,伽师县出现霜冻,棉花20 632亩受灾;其中重种1 956亩、补种15 627亩。

  1990年3月21~25日,莎车县持续下雨和雨夹雪,总量为26.9毫米,其中山区21~24日下雪,深约10厘米,26日最低气温下降到-1℃,并在早上出现了重霜冻。全县受灾29个乡、499个村,其中重灾有霍什拉甫区、乌达力克区、托木吾斯塘区、伊什库力区等18个乡(镇),受灾人口11 200人,重灾799户、3 196人。草场被雪覆盖,损坏房屋276间,倒塌285间,受灾大畜33头、小畜1 052头,损坏中小学校舍7 008平方米,经济损失120余万元。

 

     第五节 冰  雹

 

     冰雹,是喀什地区春夏季气候的重要天气特征。冰雹原于山区或浅山区,随盛行风向平原移动,主要的路径有北方、西方及西北等三条路径,并以西北路径为常见。冰雹的分布是山区多于平原。山区年平均雹日数近2天,最多达5天;平原北部年平均雹日数0.6~0.8天,年最多4次;平原南部0.2~0.4天,年最多2次。境内冰雹3~10月都可能发生,但主要集中在5、6两月。

 1963年5月22日,巴楚县降雹最大的重量300克,农田受灾面积达12万亩。

 1964年6月25日,英吉沙县龙甫公社七大队下了一场冰雹,一般直径有鸽蛋大,最大雹块如核桃,玉米,棉花苗全被打坏。

 1965年,莎车县河东3个公社出现一次特大冰雹,其最大直径约5厘米。地面积雹厚15厘米,毁坏农作物3 400多亩。

 1974年8月16日17时,在莎车县西南部喀群地区降雹19分钟。雹有麻雀蛋大,使18个大队、34个小队的3 600多亩玉米、棉花遭灾。

 1975年8月22日,岳普湖县降冰雹。冰雹最大直径10多厘米,最大的重量在1斤以上。受灾区域长3公里、宽3公里,打伤99人(重伤12人),打死牲畜及飞禽走兽无数,农作物受害达1 400余亩。

 1987年5月12日,岳普湖县受一场特大冰雹袭击,冰雹最大直径2.3厘米,持续降了3分钟。

 1988年5月25日夜23点左右,莎车县北部75公里处的良种场、县农场处下冰雹,持续4分钟,最长10分钟。冰雹直径2~3厘米,最大7厘米。地面积雹最深20厘米。

 

     第六节 地  震

 

  喀什地区地处西南天山地震带和塔里木南缘昆仑山北麓地震带交汇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民间有“四十年震一次”的说法。1900~1990年,境内有记载的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了67次。历史上的地震文献记载较少,最早的地震记载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11月英吉沙地震。此后,最大的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阿图什北8.25级大地震,疏附、疏勒县裂度达9度。1953年,始有较详细的地震目录。自1970年起,喀什地区有2级以上的地震目录。

 1985年8月23日20点41分,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乡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交界处发生7.4级地震,微观震中位置在北纬39°4′至东经75°2′之间。震源深度约20公里。宏观震中位置为北纬39°31′至东经75°21′3″。当年9月12日凌晨4点45分又发生6.8级强余震。

 此次地震最高裂度为9度。圈定2个9度区,一是乌帕尔9度区,包括乌帕尔乡五村、七村至该乡马场架地。该区北西方向,长15公里,宽1.5公里,面积为14平方公里。二是乌恰9度区。8度区分布在疏附县乌帕尔到乌恰县城之西,面积约526平方公里。因地震时,震区多数人都在室外劳作,免遭更多伤亡。9度区内建筑屋基本倒塌或严重破坏,地面多处裂开,冒水喷沙,最大裂缝宽1.5米。这次地震破坏严重,有68人死亡,284人受伤,3万余间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经济损失上亿元。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